|
八轮不胜却成“少帅奇才”?李璇疯狂吹捧邓卓翔,是真慧眼还是捧杀?[复制链接]
2 0
登录即可查全部图片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你说这事儿魔不魔? 八轮不胜的主教练,一赢球就被说成“每次身处绝境都能力挽狂澜”。 李璇那篇稿子我看了,字里行间全是邓卓翔神机妙算,换人如神,战术精妙。 可问题是,如果真这么牛,怎么会有连续两个月拿不下一场胜利的尴尬? 数据不会骗人——2025年中超第6轮到第13轮,武汉三镇一胜难求,进7球丢14球,排名一度滑到倒数第四。 就这么一个成绩单,突然赢了申花,立刻就成了“力挽狂澜的少帅”? 这不是捧,是往火坑里推。
你看看比赛录像。 对津门虎那场,0比4惨败,中场休息时镜头扫过教练席,邓卓翔脸色铁青,战术板上画得乱七八糟,根本没形成有效调整。 下半场连换三人,节奏全乱。 这不是经验不足是什么? 可就在这种背景下,李璇还在社交媒体上发长文:“邓卓翔的临场调度极具前瞻性,哪怕失利也掩盖不了他的战术光芒。 ” 前瞻性? 前瞻到让对手四次把球送进自家大门? 这话要是让于根伟听见,估计都得笑出声。 人家带津门虎,稳扎稳打,三年磨一剑,从保级队变成中游劲旅,从不靠媒体吹嘘撑场面。
其实吧,李璇也不是第一天干这行了。 她早年做足球记者,笔锋犀利,敢说真话。 可这几年,风格变了。 谁火她捧谁,谁冷她踩谁。 去年谢晖压力大辞职,她一篇《情绪化执教终难成大器》直接定调;今年邓卓翔刚上位,又变成《本土少帅崛起,中国足球迎来新希望》。 变脸比翻书还快。 更离谱的是,她夸人从来不提团队。 赢球是主教练一个人的功劳,输球呢? 球员执行不到位,运气差,裁判误判。 反正锅不能在教练头上。
就说那场赢申花的比赛。 武汉三镇确实爆冷取胜,但回看全场数据:控球率39%,射门8次仅2次射正,反倒是申花有17脚射门。 真正决定比赛的,是对方后卫一次低级解围失误,被阿齐兹抓住机会破门。 第二个进球则是定位球混战中的头球补射。 这些,能全算在邓卓翔“神换人”头上? 他第六十七分钟换上张华晨,结果二十分钟内两次致命传球失误。 要不是申花门将扑救脱手,比分可能早就反超了。 可这些细节,在李璇的文章里统统消失,只剩下一句:“邓指导的变阵彻底打乱了对手部署。 ”
问题就在这儿。 一个刚转型的前国脚,毫无系统教练培训经历,连亚足联A级证书都是去年年底才考下来的。 让他直接带队打中超,本身就是巨大挑战。 这时候最需要的,是客观反馈,是建设性批评,而不是把他架在神坛上烤。 你今天说他换人如神,明天输了球球迷就要问:你上次不是还能力挽狂澜吗? 怎么这次不行了? 压力就这么一层层堆上去,最后压垮的不只是信心,还有成长的空间。
看看隔壁天津。 于根伟当主教练之前,先在梯队带了两年青年军,又跟着老教练当了半年助教,才正式接手一线队。 他从不接受采访夸自己,赛后发布会永远说“球队整体发挥不错”“队员们执行得很坚决”。 他带津门虎赢球,从没人说是“于根伟一人之功”;输球,他也从不甩锅给球员。 这才是职业教练该有的样子。 可现在呢? 舆论场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叙事——赢了是主帅英明,输了是全队拉胯。 这种风气,对谁都不公平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这种吹捧已经形成了一种“流量闭环”。 自媒体需要话题,邓卓翔是前国脚,有知名度;李璇需要影响力,捧红一个“少帅”能让她成为“伯乐”;平台需要热度,争议越大,点击越高。 于是三方合谋,硬生生造出一个“天才教练”的人设。 可足球是集体项目,教练的成长是漫长过程。 徐指导当年带鲁能,前两个赛季也被骂得狗血淋头,直到第三年才真正理顺战术体系。 高指导更是经历了无数次下课传闻,才慢慢成熟。 哪有一个教练,是从第一秒就完美的?
而且你发现没有,李璇夸邓卓翔,总爱用一种“悲情英雄”的调调。 说什么“在质疑声中坚持自我”“顶着压力做出大胆变阵”。 可事实是,有些变阵根本经不起推敲。 比如对成都蓉城那场,他把主力后腰撤下,说是“体能储备考虑”,结果下半场被对手连打三记直塞。 这种决策,叫创新还是叫冒险? 如果是年轻教练正常的试错,没问题。 但被包装成“勇气可嘉”“理念先进”,那就有点过了。
球迷也不是傻子。 武汉本地论坛上早有人吐槽:“以前李璇说谢晖太情绪化不适合执教,现在邓卓翔在场边对着裁判吼,她又说这是‘激情感染球队’。 合着标准全在她一张嘴? ” 更有网友扒出,李璇和邓卓翔曾在同一档节目中共事过三个月,关系匪浅。 虽然后来双方都否认有私交,但这种“特定人物+特定媒体”的高频互动,难免让人联想。
其实最该心疼的是邓卓翔本人。 他踢球时技术细腻,脑子灵光,退役后想转型教练,本是好事。 可现在,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解读。 赢球是理所当然,因为“李璇早就说过他有天赋”;输球就是辜负期待,“神坛跌落”。 这种环境下,谁还敢大胆尝试? 谁还敢承认错误? 久而久之,要么变得固执己见,要么干脆迎合媒体说话。 你看他最近几次发布会,开口闭口“战术设计初衷是……”,越来越像在写论文,反而少了当初那个敢打敢拼的球员气质。
足球圈从来不缺神话,也不缺捧杀。 当年曲圣卿拿金靴,媒体说他是“中国舍甫琴科”,结果几年后泯然众人;董方卓登陆曼联,又被称作“东方C罗”,最后伤病缠身早早退役。 现在轮到邓卓翔,刚当教练没几个月,就被冠以“少帅奇才”“战术鬼才”。 可足球是残酷的,成绩说了算。 等哪天真的带队降级了,那些曾经把他捧上天的人,会不会第一个跳出来写《论天才教练的陨落》?
你说李璇图什么? 也许是流量,也许是立场,也许真是出于喜爱。 但问题是,真正的支持,不是无底线吹捧,而是允许他犯错,允许他慢一点成长。 就像当年朱广沪带国足,从健力宝小将到国家队主帅,走了整整二十年。 他犯过错,挨过骂,但也一步步走出来了。 现在的环境,还能不能容得下一个“慢慢成长”的教练?
当媒体开始用“力挽狂澜”形容一场普通的联赛胜利时,我们是不是该问问:这到底是赞美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伤害? |
|